林凡是中国当代工笔画的领军人物。能有机会聆听大师的教诲,目睹景仰的画家作画是一种幸运,也是一次学习的极好机会。
是日,暑气逼人,盛夏难当,笔者走进了林凡的画室,短暂的寒喧之后,林凡开始在白纸上构画小图,拿来碳笔构勒草稿,洁白的六尺宣纸上不一会儿呈现出几根有韧劲的线条,几方奇巍的山石,近山远黛,小桥流水,几成画形。林凡先生绘画,全然不端大师的架子,一切都是自然随性,铺纸、用笔、敷色,天性自流。林凡先生一边作画,一边向笔者讲述他的艺术观念:构图、层次、线条、虚实、疏密、向背、浓淡……譬如说石头的棱角、向背,梅干的前后、转折都用色泽深浅来交待清楚。在美与丑、高与低、大与小、强与弱、俗与雅等方面,他往往是取其后者,以“低角度,窄视野,小题材”去宣示自己对于自然,对于宇宙的认识。谈话间,洁白的宣纸上呈现出一株遒劲勃郁的梅干,粗干部分已被岁月的风雨缕空,形成了一个幽邃的黑洞。
“唉,这不是我前两天看到的那个盆景吗?”
就在来林凡工作室的那天,八十二岁的林凡先生冒着酷暑带我们来到歙县的文化园浏览。汽车在葱郁的山水间行驶,突然,林凡老师喊停车,我们一行下得车来随他走进了位于路旁的一个盆景园,偌大的园林,珍木奇树、秀花娇草,美不胜收,各种风姿绰约的盆景争妍斗艳。林凡老师却独自在一古拙遒劲的枯枝梅干旁停下来,留连忘返,久久不肯离去。他当时也没说什么,也没让随行人员摄影取景,然而这一切都已在他脑海里存储了。
“林老师,您怎么把那幅盆景搬到这里来了?”
林老师打开了话闸,谈起了写生与创作的关系。他认为,写生不能注重形式,而是要潜心观察,思索生活。当今,有些人喜欢神兮兮的吹嘘“几上黄山,几下九寨”的创作经验,都在形式上作文章,全然没有对现实生活细心的观察与体悟,所以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涂脂敷粉、克隆物象、缺乏意境,没有真意与诗情……中国画注重写生,这是必须的,但是如何去写生?怎样写生?却大有学问。林老不主张那种装腔作势故弄虚悬的写生,而是处处留心皆学问。画面构成出来了,一株古拙苍老的梅树从几块硕大冥顽的岩石间虬曲伸展,凌空怒放,盛开出一丛丛、一朵朵娇嫩的粉绿色梅花。那生命的倔强,那诗情的舒放,表述着作者对命运的不屈,对美好的向往。扭结在岩石间梅花,仿佛能听到淙淙泉水,婆娑的绿草恣生蔓长别有灵性。画面中遒劲苍润的线条之美,极见画家深邃的书法之功。
画图已勾画了,但林凡仍对细微处不满意,对创作精益求精是他一贯坚持的严谨态度,对细微处的处理、对层次晕染是那么的精研细绘,反反复复。整幅作品还没有完成,他翻看自己的诗稿,摘取自作诗用秀美隶书题款以点题:“底事欢歌般若台,绿梅青目碧螺杯。定回续梦连心曲,萍散遗踪点屐埃。一骑黄尘挥泪去,三秋白祫杖藜归。多情最是韩熙载,锦幄千屋鼓钹开。”他说,这样可以及早地确定绘画的主旨,让作品充郁诗意。然后,他围绕这个主旨,挥笔皲染岩石,草木,交待彼此之间的关系,让那一枝枝绿梅奇诡俏丽,抒发诗情。
观林老画画,我思绪联翩,感触良多,凡事我们都必须遵循自然之道,忠实于生活之真。写生也是如此,只要付出真情挚意,大自然就能以丰厚的回报赋予你。
作者崔建平,中国铁路作协会员,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,广铁集团收藏家协会副主席,艺术评论家,收藏家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